3月6日,刘长庚委员、龙飞凤代表、李小红代表(从左至右)做客本报全国两会民生七问会客室,就“史上最难就业季”难在哪里等话题进行探讨交流。本报记者 罗新国 摄
主持人:华声在线 李艳华 文字整理:本报记者 唐婷 张斌 统筹:夏似飞
特邀嘉宾
全国人大代表 龙飞凤 李小红
全国政协委员 刘长庚
提要
数据显示,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人,再创历史新高。2013年的699万高校毕业生还没有全部落实工作,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大军就已经提早涌入了就业市场,再加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、城镇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、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人员,就业压力巨大。由此,催生了“史上最难就业季”的说法,并引发很多人的共鸣。
百姓愿景
网友“小驹子”:找一份工作不难,找一份好工作不容易。年轻人有激情,但没有经验,所以应该尽快融入岗位角色,好积攒一些经历,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。年轻人不能怕苦怕累,先就业,再择业,要相信通过自己努力,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。
在校研究生小陈:3年前,因为就业压力大,我选择了考研,现在又一次走到就业关口。我首选还是考公务员,考公务员可选择的岗位比较多。工作稳定及相对优厚的待遇,是公务员比较吸引我的地方,希望今年能一举成功。
网友“CC”:最希望就业不要拼关系!前不久一个同学到一家事业单位应聘,招聘4人,笔试成绩第3名,面试成绩第2名,却在最后一关实习环节被刷下来了。一打听,原来是排在她后面的几名应聘者托关系“打点”了相关领导。对我们这些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,辛苦不要紧,公平最重要。
网友“老庄梦蝶”:青年人踏上社会有三种形态:就业、创业和失业。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。创业不仅能为自己解决饭碗,还能给别人“制造”饭碗。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创业时代,应该加大创业教育,鼓励大学生创新、创业。对大学生创业应该有客观、理性的态度,不要一味强调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,而应鼓励、支持、理解,给予资金、政策上扶持。同时,还要有宽容失败的氛围。
衡阳农民唐爱冰:我在浙江打了10年工,转眼就快50岁了,今年回到家乡,没想到挺顺利在县郊一家养猪场找到了工作,一个月2000来块钱,虽然比沿海工资低点,但能在家门口就业,可以照顾父母、孩子,感觉挺好。
观点
1
就业形势“压力山大”
主持人:几位代表、委员分别来自政府、高校、企业,对目前的就业压力有什么感受?
刘长庚:眼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确实比较困难,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有727万,假设就业率达到90%,就已经很高了。那还有10%也就是几十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,这对个人、社会都是极大浪费。
就业是民生之本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,进一步凸显了就业的重要性。报告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,第一是GDP增速,第二是物价涨幅控制,第三就是就业问题,要求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.6%以内。李克强总理还提出,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,努力实现更加充分、更高质量就业,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、更有尊严。我觉得,这个提法提得很及时,也很有必要。
李小红:每年我们企业都会招聘新员工,来应聘的很多,但能留下来的确实不多,感觉就业市场的竞争还是比较激烈。
龙飞凤:现在的情况是,基层需要人才,岗位也有空缺,但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去,都瞄准了大中城市,一拥而上,求职压力也就大了。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,到了毕业季,很多年轻朋友都感觉“压力山大”。
2
供需矛盾造成就业困局
主持人:就业难,难就业。这个话题几乎年年都会被提起,原因究竟何在?一方面是就业难,但另一方面,企业也在为招工难烦恼。就业市场陷入了“企业招不到人,求职者找不到工作”的困局,问题又出在哪儿?
刘长庚:一方面,由于高校扩招加速,每年都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。另一方面,就业市场总体供需不平衡,人才供求信息不对称,造成职位浪费。还有重要的一点,如果大学培养的人才,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,肯定也会影响学生就业。由于专业人才素质不达标,造成一些岗位难觅其人,专门人才培养与需求不平衡,就带来供给过剩。
李小红:我所在的企业是做零售行业的,工作强度比较大,经常出现招不到人的情况,确实感觉头疼。现在80后、90后这一代,家庭经济条件都不错,往往有拈轻怕重的思想,希望找高工资、低强度的工作。这里面就有个定位问题。实际上,对企业来说,缺的不是人,而是人才,真正能适应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、科研人才。
龙飞凤:还有个就业观念问题。譬如,在农村,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,辛辛苦苦培养出一个大学生,期望值很高,一定要进入机关事业行政单位才算找到了正经工作。如果按照这种理想状态来找工作,就会在不同的岗位、不同的单位,不停地寻找。但显然,这不太现实。像我们江华瑶族自治县,大量需要各种专业技术人才,但因为地处偏远,很难引进人才,引进来也难以留住。
3
努力实现更加充分、更高质量就业
主持人:未来5年,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,约占每年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,再加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、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等,就业形势不容乐观。缓解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在哪里?
龙飞凤:首先还是要发展经济,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。对政府来说,摆在第一位的还是加快经济建设。在新型工业化推进过程中,既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,也要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,开发出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。同时,大力推进新型农业化,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农业,让农村转移劳动力,特别是“4050”农民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。
其次,政府要搭建平台,做好服务。要摸清就业需求底数,在有就业愿望的求职者和有招工意愿的企业之间搭建起及时、有效、畅通的互动平台。建议效仿全国农产品价格信息发布平台,搭建一个就业供求信息平台,哪里有用工需求,多少岗位、工资待遇如何等等,及时对外发布。此外,要千方百计提供好服务。譬如,江华瑶族自治县非常重视就业工作,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,大学生在毕业当年没找到合适工作的,每个月给予1000元补助,并为他们提供实习岗位,让他们有一个就业过渡期。在企业用工方面,政府也有责任和义务办好职业教育,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做好人才培养。
李小红: 我去英国访问时,发现英国一些学校在初中阶段就设有实验室,有缝纫机、电焊设备等等,高中生做作业,全部是自己到图书馆查资料,自己做PPT。学生在学校就培养了很强的独立精神和动手能力,对自己定位十分清晰,走上社会就业后,很快能适应工作节奏,不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期。我觉得,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改革,加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,广泛开展职业教育,培养真正有用、实用的人才。
刘长庚:大学培养人才,确实要适应社会的需要,分层次、分类别培养,既要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,也要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。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,不断调整专业方向、专业结构,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,做到与时代接轨、与社会接轨。
企业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力军。就业容量的大小,取决于经济的发展,取决于企业的发展。一个企业发展壮大了,自然需要更多人才支撑。应该在全社会培育良好发展氛围,鼓励企业做大做强,企业不断开发就业岗位,老员工留得住,新员工引得进,就业的渠道就畅通了。
以创业带动就业也是个重要渠道。有数据分析显示,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,这与创业环境有很大关系。一个企业从无到有,从小苗到长成参天大树,很不容易。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,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,以创新引领创业,以创业带动就业,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。要允许失败,允许出错,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大学生创业。
4
脚踏实地闯出一片天
主持人:在就业难的背后,我们会听到很多声音,譬如说大学教育碰到了现实壁垒,青年人眼高手低等等。几位代表委员对青年人就业有什么好的建议?
刘长庚:就业难是客观事实。但是,大学生也要充满信心,相信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,真正掌握了扎实的就业本领,就一定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,一定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空。
李小红:青年人人生规划和定位很重要。既要“仰望星空”,更要“脚踏实地”。只有脚踏实地,定好位,先生存,才能谈发展。有了有尊严的生存,才能实现更高更大的价值。
龙飞凤:青年人实现梦想的舞台不一定在大中城市。我们贫困山区,虽然偏远,但发展潜力很大,人才需求量很大,热忱欢迎有志向、有抱负的年轻人到基层施展抱负。
(本报北京3月7日电)
数据链接
未来一个时期,我国仍将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。去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,今年将增加到727万。未来5年,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,约占每年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,且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,再加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、城镇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士兵,总量近1600万人,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。
编辑:redcloud
作者:湖南日报
来源:湖南日报
本文链接:https://jianghua-wap.rednet.cn/content/2014/05/28/851505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