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次偶然的机会,与县文管所的同志到桥头铺镇亭路村下乡,从镇上街道穿过一高速公路的高架桥,左拐沿一条水泥路径直往里走。听车上人员说,田野中间还可以依稀看见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道,路旁原有的一个古凉亭己不复存在,只有一个废墟坪子隐隐约约。很久以前,这里是江华进入道县、江永的最后一个村子,也是必经之路。这里有凉亭、古井、石板路、商埠和人烟鼎盛的村庄,亭路村因此而得名。
走近亭路古村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株高大虬劲的古树,村里的水泥新路与青石板老路在这里交汇。古树是县林业局挂牌保护的重阳木,距今有近千年的树龄。树旁以前有个戏台,由于年久失修,坍塌后,就把它修成了村小学校。还过没用几年,由于村小学校功能萎缩,从而变得荒芜起来。即便如此,村里的老人仍来古树下纳凉闲话,邻家小孩也不时在这里追打嬉戏,童年的时光和老去的岁月在这里凝成一道记忆的风景。
沿着青石板路进村,只见路两边房屋均是用青砖砌的墙,用木料做成的房。毗邻主道的房屋外观设计成一米多高的铺面,向南来北往的行人、商贾、书生、马夫、走卒等推销当地的花生、红薯、豆腐、鸡、鸭、鱼、肉等物品。听村里老人讲,当年红军就是从这里进入江华的。说起陈年往事,老人还记忆犹新:红军打这里路过,不仅对房子周围挂的红薯、玉米球和在外放养的鸡鸭秋毫不犯,而且既使买老百姓家里的东西也讲究价格合理、公道。
亭路古村发源于元朝,追根溯源,蒋氏一族还是从山东迁过来的,先落户在道县祥林铺。据考证:亭路古村这一分枝还是从祥林铺杨柳塘迁来的。蒋氏家族在这里传了25、26代,距今有500多年,现繁衍人口近千人。由于这里处在潇贺古道上,地势开阔,土地肥沃,水源充沛,便于生产生活,于是蒋氏开基公公(奠基人)选择在这里开田拓土、安家落户。
潇贺古道从亭路古村两旁民居经过的青石板路有三里多路远。由于饱经岁月苍桑,路上的青石板早己磨蹭得细腻光亮,平整如镜。以青石板古道为主轴,把亭路古村一分为二划成两半,两边还保存着一些古老店铺的遗址和旧物,不难从中看出这里当年人流浩荡的繁华景象。
从村头戏台沿青石板路进村,不远处,就可以看见一口数百年的古井。走到井边,上面立着一块记录重修水井的石碑。从碑文的落款日期看,是清朝嘉庆十三年重修水井的。第一口是出水井,清亮洁净;第二口井是用来洗衣、洗菜的,水在井面不紧不慢地流淌着;第三口井是用来起沉积排污、卫生环保作用的。井水依次向下流去,从而保持井眼边的生活用水长流不腐,清洁卫生。
从井头往上走不远,沿着一条向右拐的岔路右转进去,就可以看到一扇半圆拱形的门楼,前面两侧矗立着一对呈圆扁形的门当。踏着青石块铺就的人行道从门楼走进去,两旁用来是养猪、养牛、养鸡鸭等牲畜或放置劳动生产用具的杂房。向前走十余米,中间又呈现一座宽5米、深3米、高4米的门楼。门楼上盖着青瓦,下面照例竖起两个更为雄伟、用青石做的门当。门楼立着四根硕大的木柱,板壁、椽条都是用杉木料做成。从门楼下方两旁相对矗立的门当上光滑细腻、自然形成的包浆来看,更印证着亭路古村的悠久历史和的沧桑岁月。
经过外面两道门楼,沿着阡陌交通、鸡犬相闻的青石巷道,可连结到蒋氏家族的每座砖屋瓦房。每座房屋之间一般都留有三尺宽的小巷。据统计,在亭路古村约有近百座这样外面是砖墙、里面是砖木结构的房屋。由于修造的年代久远,里面雕龙画凤的门窗、柱子及横梁被烟火熏得漆黑,桌子、椅子、凳子等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缺和破损。有的房屋因没有或少有人住,己经破旧不堪,有的甚至出现了坍塌。既使有人住的房屋,也多是留守的老人、妇女及小孩,其中以上了六十多岁年纪的老人为主。
亭路古村像一条穿越时空的隧道,给人类留下了从远古时期一路走来的许多印迹。近年来,随着道贺高速、洛湛铁路及国道207线从这里聚集经过,人们在嗟叹时代在快速发展的同时,也从古村遗韵中发出“一万年太久,只争朝夕”的深切感受。
青石板路。
外门楼。
内门楼。
门当。
门扣。
编辑:redcloud
作者:郑万生
来源:江华新闻网
本文链接:https://jianghua-wap.rednet.cn/content/2014/05/30/851495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