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华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县,87年前的长征时期,红34师师长陈树湘曾经率部转战江华,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浴血奋战。
游用材儿子游子孝保存的红军喝水的葫芦
1934年10月,由于第五次反“围剿”斗争失利,中央红军被迫长征。在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下,陈树湘奉命率红34师成为全军总后卫,负责掩护主力部队抢渡湘江。经此一战,红34师被敌军阻断在湘江东岸,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,6000多人的部队剩下不到1000人,成为了“绝命后卫师”。
牯子江渡口
惨烈的湘江战役后,陈树湘召集师团首长开会,决定突围到敌兵薄弱的湘南开展游击战争,他对战士们说:“万一突围不成, 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”。
陈树湘烈士雕像
1934年12月10日,陈树湘率领仅剩的200余名战士进入江华县铜山岭,沿北麓,经下蒋、桥头铺马山附近,计划从牯子江渡口抢渡潇水。沿途的江华群众见到红军虽然衣衫褴褛、粮食奇缺,但军纪严明、秋毫无犯,争相为部队送饭菜、做向导、当船夫。到达牯子江渡口后,陈树湘仔细观察了河面升起的白雾,两岸的密林里显得异常安静。凭着丰富的战斗经验,陈树湘判断这里可能有敌人设伏,他一边命令战士做好战斗准备,一边迅速指挥部队渡江。当木船行至河中心时,部队遭到埋伏在两岸的国民党“铲共义勇队”袭击,牯子江渡口顿时枪声大作、杀声震天。激战中,狡猾的敌人发现陈树湘是红军指挥员后,命令枪手瞄准射击。陈树湘的右腹部不幸中弹,鲜血直流,他用绑腿带扎紧撕裂的伤口,咬紧牙关,忍着剧痛,继续指挥部队向对岸突围。抢渡牯子江后,陈树湘因伤势过重倒下了,战士们迅速用树枝和军衣扎起简易担架,抬着他向道县方向转移。
在浴血牯子江的战斗中,曾留下一段段红军战士与江华人民鱼水情深、生死与共的感人故事。战斗次日清晨,上山干活的赫洞村民游用材,发现了4名受伤掉队、无力行走的小红军。他和家人冒着被杀的危险,把红军伤员转移到村后的岩洞内隐藏,每天为他们送饭送药。经过游用材全家人的悉心照料,半年后,3名小红军伤好去寻找部队,另1名小红军继续留下养伤,后来在当地隐姓埋名安家落户。
12月11日,部队转往道县驷马桥途中,又遭到国民党地方保安团的围追堵截。在打退敌人的数次进攻后,陈树湘命令参谋长王光道带领红34师余部突围,自己和3名战士留下掩护,随后隐蔽到驷马桥洪都庙养伤。12月17日,身负重伤的陈树湘不幸被俘。当敌人得知他的红军师长身份后,欣喜若狂,使尽各种手段威逼利诱,可陈树湘不为所动。他说到:“你们抓住一个陈树湘算不了什么,全国还有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,革命的烈火是你们永远扑不尽的!”
12月18日,在敌人邀功的担架上,陈树湘趁敌不备,咬紧牙关,忍住剧痛,用手从早已溃烂的伤口伸入腹部,掏出温热的肠子,用力绞断,壮烈牺牲,实现了他“为苏维埃共和国流尽最后一滴血”的铮铮誓言,年仅29岁。
革命理想高于天。陈树湘从参加革命那一刻开始,直至牺牲,他始终赤胆忠心,为革命冲锋陷阵、百折不挠,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人的热血忠诚和坚定信仰。他虽然没有亲属、没有后代,但断肠明志、向死而生的热血忠魂必将长存青史,光耀未来。2009年9月10日,陈树湘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。
胡玲,女,中共党员,本科,新闻学专业,现任县规划展示馆负责人。多次参加省市县朗诵、演讲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。
来源:江华融媒体中心
作者:
编辑:刘翥
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jianghua-wap.rednet.cn/content/2021/06/29/9604357.html
热门评论
打开江华融媒,参与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