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即下载
红色故事 | 瑶山里的“星星之火”
2021-07-06 17:08:22 字号:


1940年,鸦片战争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,生活在岭南山区的江华人民也在政治上、经济上、文化上受到帝国主义的残酷压迫。

1921年7月,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,随后要求建立地方组织。一批在外地活动的江华籍早期党员发挥积极影响,受中央湖南区委和中共湘南特委的派遣,回到江华指导和开展建党工作,点亮了大瑶山里的“星星之火”。

下面请听李晓菁为我们讲述“瑶山里的‘星星之火’”。


图片 4.png

韦汉


1924年1月,韦汉从安源煤矿回到江华,在县立高等小学担任教导主任。他以教书作掩护,秘密从事党的工作,他找进步学生谈心,教育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。5月,陈为人同志从上海回到江华探亲,并在县立高小召开座谈会,分析革命形势,宣传马克思主义。当时还叫虞上聪的江华同志正好就读于此,并作为学生会负责人聆听了陈为人同志的演说,深受启发。10月,共产党员唐皓从上海邮电学校毕业,分配在江华电报局当职员,他与韦汉取得了联系,加上1923年韦汉同志在常宁水口山发展的党员莫兴清同志,三个人开始了秘密的建党工作。

图片 2.png

图:韦汉(中)、唐皓(右)、沈成平(左)正在商讨支部工作

中共江华县支部的建立,是江华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,它标志着在江华这块大地上,从此有了代表广大民众利益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坚强领导核心,揭开了江华人民革命斗争的新篇章。

至1925年春,支部陆续发展县立高小学生程芳、程有桂、胡青松、罗俊平、李世禄、陈智和教师杨干、沈成平以及县政府职员何时英人党。1925年5月,中共江华县支部在县立高小成立,韦汉担任书记,唐皓、沈成平任委员。

1925年“五卅”运动爆发后,中共江华县支部组建学生反帝反英委员会宣传队,组织学生上街游行示威,号召广大群众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。他们提出“头可断,血可流,英日货不可买”的口号,大涨了民族志气。虞上聪带着县长的公事介绍信,拿着雨伞,挑着留声机,到河路口、涛圩、水口、竹园寨、庙湾等地,向广大群众揭露了“五卅”惨案的真相。

县立高小校长杨霖禁止学生阅读进步书刊,吃喝嫖赌,强抢民女,不务正业。广大群众和师生对此十分痛恨。1925年5月,中共江华县支部成立学生联合会,组织学生上街游行,到县政府和县劝学所静坐请愿。迫于校内外压力,劝学所所长吴启涛下令撤销了杨霖的校长职务,另派科员罗纹代理校长。

罗纹上台后秉承吴启涛的旨意,极力限制韦汉、兰世铠等人的革命活动,又企图分化师生,制造对立。中共江华县支部又组织开展“逐罗”斗争,1926年春,罗纹下台,劝学所被迫任命韦汉为代理校长。旅长(长沙)学生王涛、何杰(曾用名何自我)、何时芳等人创办了《沱江潮》,揭露当时江华落后的文化教育,被广泛传播。“驱杨逐罗”斗争的胜利,标志着中共江华县支部取得了对县立高小的领导权,县立高小成为江华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。

在中共江华县支部建立之时,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,在中华大地上只有零星几个“火点”,但是他们的力量非常强大,从而得以快速发展,燃起熊熊大火,形成燎原之势。

图片 3.png



图:中共江华县支部(原县立高小)旧址


46d4fa2956cbfdf8a381f59bfcbd076.jpg

李晓菁(诵读人),县档案馆馆长,永州青年讲师团成员,多次走入机关、学校进行授课,传播红色文化;曾获“知党恩、感党恩、听党话、跟党走”主题教育演讲比赛一等奖。


来源:江华融媒体中心

作者:李晓菁

编辑:刘翥

点击查看全文
红色故事 | 瑶山里的“星星之火”

回首页
返 回
回顶部